首批光伏行业规范名单出炉 江苏34家占比最高
之后工程机械出口在2015和2016年分别出现4.11%和10.6%的降幅,均不及2020年降幅。
装机量的激增,直接导致风电吊装行业出现两大变化,一是吊车资源稀缺,一车难求;二是大吨位吊车租赁价格暴涨,大量企业纷纷涌入。疯狂抢装潮结束,风电吊车何去何从? 2020年,我国风电新增并网装机量高达7167万千瓦,创下历史新高,超出前3年新增装机之和。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底,由于吊车操作不当所产生的风电安装事故超过20起,主要原因在于操作不当、吊装组装环节工艺工序缺少把控、人员缺少必要培训、验收环节缺失等。行业步入整合期吊车市价大幅回落田庆军表示,今年第一季度后,所有跨年项目、抢装项目几乎全都结束,吊车价格开始回落。他认为,未来,发展清洁能源是大势所趋,但追求清洁能源的发展,不仅仅是追求装机、产能规模的发展,更要体现在联合电网保证消纳量,助推风电企业在十四五期间,更加审慎、理性、高质量发展。她说:在抢装期有过长远规划的企业,或能安然度过本轮淘汰赛。她认为现在的闲置,其实是过去太多企业盲目入场而带来的不良后果。
短期内的闲置,不仅有助于吊车价格回落到合理区间,更有助于吊车市场规范化发展。过去,很多企业过度炒作清洁能源概念,为了拿到补贴超前抢占市场和资源。不论困境还是顺境,都要不气馁、不浮躁,保持战略定力。
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上议程。而这终身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徐工人接续奋斗,坚定不移地突破高端制造,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实际上,徐工正在做的,是用数字化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包括积极推进落地智慧企业建设、打造智能工厂和中国工业领域的智能制造标杆。这使得徐工迅速集结了总数达6000多人、硕士博士占比55%的研发团队,高级工以上人员占比超过50%的高技能人才群体,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土壤日益肥沃。
今年1月2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做出中国承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实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瞄准核心技术,走好最先一公里在关键技术、质量控制、工艺性能等领域推广新能源应用,是装备制造行业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着重思考的问题。
多年来,徐工按照开发一代、储备一代、销售一代的思路和原则,依托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布局德国、巴西、美国、印度海外研发中心,凝心聚力、砥砺前行,构建起了全球化协同创新体系,也打开了全球装备制造行业的广阔市场。而在快速发展的徐工背后有两大主战略,一个是技术创新,一个是国际化。取得了如电控箱技术,包括超长臂的寿命设计技术等关键突破,也填补了行业空白。徐工有光荣的传统,到我们手里要做得更好。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关键核心技术,明确要求――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对于传统的制造业,科技驱动已经变得不可或缺。国际专利81件,成功完成4项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将标准掌握在自己手中,真正拥有了技术话语权。新能源技术如何在工程机械领域应用,来满足国家未来对于国际和地球的承诺。
其中在技术方面,徐工通过持续的投入和研发,已经取得重大成果。这些平均年龄只有34岁的研发团队拥有徐工近千项关键核心技术,其中32%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600余项
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再一次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上议程。2020年11月,徐工全球数字化备件服务信息系统(X-GSS)面向全球发布。
早在2018年上海宝马展,为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徐工发起并成立了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源头活水。这是闫丽娟一直思考的问题。围绕中国工程机械的发展趋势,破解技术难题,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无疑是拆解一剑封喉,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重中之重。瞄准价值链高端和智能化发展,共同攻克工程机械行业关键技术及核心零部件难题,这个联盟正是徐工集思融智、聚力创新,推动工程机械产业升级转型、提质增效的一个样本缩影。未来的徐工,一定是一家科技赋能、智能化发展的公司,王民表示,科技公司强调的是先进技术在企业的应用。
2020年,徐工推出行业最大吨位纯电动挖机XE270E、国内最大电传动装载机XC9350,震撼上海宝马工程机械展。多年来,徐工按照开发一代、储备一代、销售一代的思路和原则,依托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布局德国、巴西、美国、印度海外研发中心,凝心聚力、砥砺前行,构建起了全球化协同创新体系,也打开了全球装备制造行业的广阔市场。
实际上,徐工正在做的,是用数字化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包括积极推进落地智慧企业建设、打造智能工厂和中国工业领域的智能制造标杆。取得了如电控箱技术,包括超长臂的寿命设计技术等关键突破,也填补了行业空白。
那么,如何走好这最先一公里?闫丽娟认为: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工程机械正朝着绿色化、智能化、无人化方向发展,徐工在新能源工程机械的研究,主要是攻破‘卡脖子技术难题,如电池、电控、电机,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以及整个绿色工程机械和智能化的工程机械发展。徐工集团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扈向阳向介绍,这个系统对支撑海外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
闫丽娟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企业做大做强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徐工一方面将科技研发放在首位,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另一方面谋求出海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闫丽娟说:徐工已经拥有近千项核心技术,用我们王民董事长的话说,‘五独(即独有、独到、独占、独创、独行天下)技术是我们独有的核心技术。更可贵的是,哪怕面对行业寒潮时,徐工依然坚持研发费用占收入比重4.5%以上的投入。
以碳中和为指引,徐工左手布局融资租赁业务,右手加快锂电池技术研发与升级,布局抢占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业发展新赛道,在电动机械车方面成绩斐然,电动叉车、电动正面吊、电动挖掘机等均领跑新时代,电动装载机控制系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关键核心技术,明确要求――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在售后服务方面,根据磨损率等指标对设备进行诊断,可以提前判断哪些零部件需要保养,延长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民说,徐工的科技珠峰攀登之路,既要坚守与继承,更要创新和开拓。
瞄准核心技术,走好最先一公里在关键技术、质量控制、工艺性能等领域推广新能源应用,是装备制造行业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着重思考的问题。徐工有光荣的传统,到我们手里要做得更好。
现在徐工的矿山设备,在印尼雅加达总部的备件库和徐工总部的备件库实现了全部数字联网;前移到国外的备件库,通过数字化技术采用安全库存的方式,每天盘点备件消耗量,根据数据进行补充,保证产品出勤率。瞄准核心人才,激活第一资源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全国人大代表、徐工集团国家级技术中心副主任、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闫丽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截止目前,徐工拥有有效授权专利7644多件、发明专利1787件、关键核心技术530多项,其中30%以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这使得徐工迅速集结了总数达6000多人、硕士博士占比55%的研发团队,高级工以上人员占比超过50%的高技能人才群体,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土壤日益肥沃。其中在技术方面,徐工通过持续的投入和研发,已经取得重大成果。
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是打好这场攻坚战的核心所在。对于传统的制造业,科技驱动已经变得不可或缺。
不论困境还是顺境,都要不气馁、不浮躁,保持战略定力。而这终身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徐工人接续奋斗,坚定不移地突破高端制造,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